光伏农业的优势
1、发展的大环境好
十三·五规划把光伏农业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与光伏扶贫结合到一起,并且鼓励光伏发电与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鱼塘、大棚等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光伏农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是打破农业发展瓶颈期的重要举措。
2、缓解土地资源与光伏发电发展的矛盾
光伏发电被很多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些地区光伏发电占用大面积的耕地面积,虽然这样国家明令禁止但是仍不乏打擦边球者,光伏行业要不断发展,农业要固本,该何去何从?光伏农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发展格局,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光伏发电与种植业争地的矛盾。
3、节约传统矿石能源,源源不断的提供能源供给
以光伏农业大棚为例,他可以完成棚顶发电、棚内种植的模式,棚内种植的瓜果蔬菜所需要的温度、灯光等都可以通过光伏发电来实现。
4、提高农户经济收益,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将农业和光伏发电结合后,农业主在原有收益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光伏发电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获取额外收益,可谓一举多得,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益。
光伏农业的主要模式
1、光伏春秋大棚
光伏春秋大棚是将太阳能组件支架立于大棚的北侧,使组件发电与棚内种植生产互不干扰,达到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太阳能组件支架高度在5.3 m 左右,远高于正常春秋大棚3.0-3.2 m的高度,为避免南侧组件对北侧大棚及太阳能组件遮挡,需要加大南北方向春秋大棚的间距,造成大棚建设土地利用率降低。同时,为了有效利用土地,太阳能组件支架与大棚结合紧密,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组件板上降雨冲刷,板上融雪冲压会对大棚棚膜及棚架造成破坏。此外,为了定期清洗太阳能组件,也需要在大棚南侧预留水车通行道路,降低了土地种植利用率。
2、光伏日光温室
光伏日光温室分为架式与平铺式光伏日光温室。架式光伏日光温室是将太阳能组件支架立于日光温室的北侧,使组件发电与棚内种植生产互不干扰。一般情况下,日光温室太阳能组件支架高度在 6.2 m 左右,远高于正常日光温室脊高3.4~4.8 m的高度,为避免南侧太阳能组件对北侧温室及组件遮挡,需加大南北方向温室间距,造成温室建设土地利用率降低。同时,因支架防风建造成本组件维护等考虑,架式光伏日光温室的脊高一般就低不就高。
平铺式光伏日光温室是将太阳能组件在日光温室棚体顶部或棚体坡面上间隔安装,以保证棚下作物有足够的受光率,满足作物光合作用的需求,棚体建设与棚间距可基本按常规日光温室设计,土地利用率与常规日光温室基本相同。同时,为满足棚下作物光合作用的需求,一是太阳能组件要有一定的透光率,一般为10%~40%,降低了单位面积太阳能组件的光转化率,二是太阳能组件要在棚体上间隔安装不能满棚铺装,影响了单棚发电量。
3、光伏连栋温室
光伏连栋温室是以一定透光率的太阳能组件安装在连栋温室的南坡,适合喜阴与耐阴作物的生长,特别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光伏联栋温室所用覆盖物南方地区多用棚膜或PO 膜,北方多用PC 板或浮法玻璃,常规联栋温室一般是东西排跨,南北开间,而光伏联栋温室因太阳能组件采光及结构需求一般是南北排跨,东西开间,棚内如种植高秧作物会影响采光或通风。
4、牧光互补设施
牧光互补设施是将太阳能组件安装在开放式或封闭式的联栋框架结构上。框架下进行畜牧或禽类养殖框架高度可根据养殖需求进行设计,一般在1.5 m以上能起到遮荫避雨的效果,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与投资效能高。
5、渔光互补设施
渔光互补设施是通过打桩将太阳能组件架设在湖泊、鱼塘、滩涂湿地等水面上。太阳能组件组成开放式矩阵,组件支架要与水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影响鱼类生长及养殖作业。该模式能提升湖泊、鱼塘、滩涂湿地等水面资源的使用效能与经济效益,开拓了光伏发电的新模式,丰富了光伏发电与农业产业结合的内涵,真正实现了1+1>2的产业融合效果,该模式太阳能组件的遮荫会降低水体温室效果,削弱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水体含氧量,造成个别鱼种生长缓慢,如果水体深度不够,甚至会造成在北方地区难以越冬。
更多光伏资讯关注“创美集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