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高温闷棚,就是利用太阳的高温和药物熏蒸进行棚内消毒。这种方法成本低、污染小、操作简单、效果好,容易被群众接受。
大家都知道,采取干闷、湿闷相结合的方式闷棚效果较好。但是有的莓农却走进极端,认为干闷越干越好,湿闷越湿越好,结果导致闷棚效果大打折扣。
拔园后,大量的病菌、虫卵集中在土壤、立柱及墙体的表层,此时关闭通风口并检查修补好棚膜破损,进行高温闷棚,中午棚温可超过60℃,并维持数小时,一周内可以灭除棚内地表多数病原体,这是我们所说的干闷。该法简便易行,是菜农朋友常采用的措施,但这并不是高温闷棚的全部,此法仅能杀灭棚室表层的病虫,故仍需结合湿闷,以达到杀菌灭虫全面、彻底的目的。
干闷和湿闷
干闷:是清园后关闭通风口,然后进行高温闷棚数日(根据棚室土传病害轻重而定),一般15~20天左右,可以消灭棚内大部分病原菌和虫卵。
湿闷:是利用水的导热性高于土的特点,保证土壤耕作层达到更高的温度。
误区所在
就干闷而言,棚内土壤越干,越有利于棚温的提高,闷棚效果也越好,这个没什么问题。
而对于湿闷,许多莓农却走入了极端,认为越湿越好,于是当棚室大水漫灌后,便即刻关闭风口进行闷棚。
湿闷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的杀灭土壤耕作层中的虫卵、病菌及残留的结根线虫,那么如何通过增强棚内的光照强度来提高地温便成为重中之重。
很显然,大水漫灌后即刻关闭风口,土壤湿度太大,在闷棚初期提温的关键阶段,因棚内产生的水蒸汽像厚厚的烟雾笼罩在棚内,并且多使棚膜结露,使强光难以直射地面,也就自然难以提高地温而实现湿闷的目的。所以说,湿闷并不是越湿越好。
正确做法
干闷之后,需将土壤深翻30厘米,若不深翻而单采用旋耕机翻地,会造成杀菌、虫范围小,土壤深层的病菌和线虫难以杀灭。然后对棚室进行漫灌,利用水的导热性高于土的特点,保证土壤耕作层达到更高的温度。大水漫灌后3天左右,当棚内土壤见干见湿时关闭风口再进行湿闷,再覆盖地膜进行10-15天的闷棚,这样效果会更好。
再者,就根结线虫而言,其对温度适应性较强,15~30℃是其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致死温度为55℃,若湿闷时能将地温提至55℃,显然能达到佳的杀灭效果。
有条件的还可在翻地时挖沟,沟施麦糠或麦秸,尤其是土壤板结、盐害严重的棚室,更宜采用该法。